《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词三百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1每个人总会有一两本忘记了的书,时光流逝,偶然再会,才懊悔曾经的错过,也许,那不是错过,只是相遇的时间不对。彼时,年少轻狂,意气风发,不知愁滋味,无法领悟《宋词三百首》的韵味与境界,而今再读,甚感这是一次美好的遇见。幸好,我们还是遇上了。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王国维先生一语道尽了词与诗的区别。的确,相较二者,在给人的感触印象上,诗刚,词柔;在表达的手法上,诗直,词曲;在情意的表露程度上,诗显,词隐。
物欲横流,风云变幻的时代,读上这样一本书,如心灵净化,身心俱润。合上书,闭上眼,那些词句情景如现眼前,那些情感誓言如在耳边。到如今,才发现宋词原来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接下来,我就道一道,从《宋词三百首》旖旎的词章中体味的淡淡情怀。人世间最能让人感动而又让人泪下的莫不是一个“情”字,“情”的描写透露于字里行间:“枯藤老树昏鸦”的苍凉,“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以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婉约。正是因为有“情”,眼中的世界,心中的一切,笔下的文字,才会撩拨人们喜怒哀乐的心弦,引起共鸣。在词中,我读到了情怨、幽怨与哀怨,无论是“别来不寄一行书”、“渐行渐远渐无书”,还是“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妻子对书信的渴求那是对丈夫无声的关切,也许大丈夫当修身、治国、平天下,但是妻子的那份依赖更与何人说。在词中,我明白了有一种等待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一种思念叫“衣带渐宽人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一种期望叫“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有一种欣慰叫“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方斜阳铺成诗笺,一壶香茗饮出词话。品一句“心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道一声“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思一段“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的款款柔情。心中,似无杂念。原来,词,是可以养性的。
品读宋词,就是在品读一种风骨,品读一段人生,品读一个时代。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语言的韵味雅致一流;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原来男子也可以这般柔情;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国难当头,奇女子也只能无限哀叹;朱淑真“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尽显刚烈性情;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才情出众却未得以施展;苏东坡世事沧桑,仍葆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豁达……斯人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一首首小词在优美的,隽永的,历史的尘埃中绽放。而我们,已然融化在这样的小词中。
时光清浅,词之境界永恒!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2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3老师要求我们在暑假熟读抄写诗词70首,出于好奇看到了这本《宋词三百首》,里面有那么多的彩图,借过来看看吧!就借了它。
《宋词三百首》挑选了宋朝57位著名文人250多首词。我读时,又感后悔,它难懂难朗读。只得强打精神看一遍译词,再读一遍原词,像读散文那样的很费劲地读完了它。
我喜欢岳飞的《满江红》中‘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作为一个男儿,我要学岳飞那样的有志气,虽然出身农民的孩子,却能文武双全,写出这么好的词!成为浮流芳百百世的民族英雄。
我也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要像苏轼那样的心胸开宽,虽然人间有离合悲欢,尽管我留守在爷爷家,虽然月儿有阴晴圆缺,虽然我很少能跟父母亲相见,这些事难以求全,只要把思念父母的情留在心间,在同一个月亮下,我们一家人不是欢聚在同一月光之下!
我不喜欢那些离愁怨女,可是它们占了200来首,写得最好,对我们小孩子有什么益处?
朗读时,我读不出感情也读不出韵味,爷爷对我说,词比诗还难呢?要学词牌,平仄,押韵,唉!古代的的诗词,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规则。
如果在词中,能有励志,劝学内容,能有专为儿童写的东西,哪该多好啊!
一本借错了的书,《宋词三百首》不适合小学生阅读。
经过上次与孩子共读古诗词以后,发现孩子对古诗词比较感兴趣,于是这次又安排孩子读《宋词三百首》。虽然孩子年纪小,一时不能理解很多宋词的含义,但是古诗词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词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 ……此处隐藏4673个字……鱼儿》)。
每一曲调的词的句式是不一样的,加以韵脚的不同,四声安排不同,每一个“本色”的词人总会找到一种适合的词牌来表达他(她)的丰富细腻的感情。而诗是豆腐块,以齐言为主,即使有不同长短句式参差的古体诗,格律也不严。感情与语言的和谐程度是难以比肩词的。
宋词的格律与神韵的完美结合,我们反复诵读,体会一定逐渐加深,其味如嚼橄榄,越咀嚼越绵长。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8我所教的科目是地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广泛涉猎专业知识外,我更喜欢文史方面的著作。有时候知识就是这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是坚信“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的。 当你讲解我国 34 个省区简称由来的时候,当初哪里会想到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渝州”就是古时的重庆。阅读后无意间收获的惊喜无形中又为我提供了攀登“人类进步阶梯”的动力。
漫长的暑假,提供了宝贵的阅读时间,我愿在书的海洋中度过这段时光,乐此不疲。宋词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早在学生时代,“枯藤老树昏鸦”的苍凉,“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以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婉约,无不在我心中种下了求知的种子。而今,当一本《宋词三百首》捧在手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人世间最能让人感动而又让人泪下的莫不是一个“情”字,“情”的描写透露于字里行间。在词中,我读到了情怨、幽怨与哀怨,无论是“别来不寄一行书”(晁冲之 《临江仙》)、“渐行渐远渐无书”(欧阳修 《木兰花》),还是“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晏几道 《阮郎归》),妻子对书信的'渴求那是对丈夫无声的关切,也许大丈夫当修身、治国、平天下,但是妻子的那份依赖更与何人说。
有一种等待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李清照 《元日》),有一种思念叫“衣带渐宽人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蝶恋花》),有一种期望叫“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 《浪淘沙》),有一种欣慰叫“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正是因为有“情”,眼中的世界,心中的一切,笔下的文字,才会撩拨人们喜怒哀乐的心弦,引起共鸣。
除“情”的描写细腻外,宋朝的词人们,在文字的推敲方面,也有值得人佩服的地方。贺铸《蝶恋花》中“数点雨声风约 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向人们展现的是“微风轻吹,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停住;夜色朦胧,一弯淡月静悄悄地悬挂空中,云彩在幽幽地飘来飘去”的景象,一个“约”字,风雨相约,风来雨住,映射出一种和谐的美。宋祁《木兰花》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拟人化的描写,刻画出了一幅争春、闹春、春意盎然的画卷。
张先也是一位工于词句的典范,他在《千秋岁引》中也写出了“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的佳句,正是梅子青青的季节,雨点轻轻,风却狂暴。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擅长对“影”的描写, “张三影”的由来便是因为以下词句 :
a、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
b、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青门引》
c、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木兰花》
浏览词句之余,意外的收获总是有的,读书的乐趣有时也在于此。有一首歌叫《寂寞沙洲冷》,苏轼在《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有这样的句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不正是歌名的出处吗!?那么当你读到欧阳修《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张先《千秋岁引》“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时,你会不会想到琼瑶剧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书的海洋中你能感受到自然的“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也能体会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愿乘一叶扁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也许会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9最爱徜徉书海,听那花开的喜悦,听那雨落的轻愁,听那诗人词人得意时的振臂高呼、失意时的踽踽独行。翻开《宋词三百首》听那雨落宋朝的典雅之韵,精巧宫丽的、凄婉优柔的、抑或豪放旷达的……
绿肥红瘦李清照
她曾在那百花深处逢着扑蝶的人,她曾在那微醺的雨夜中梦到一滴冰冷的泪,可抖落历史的尘埃总见她在薄瘦的西风中卷起同样瘦弱的花帘,嗔怨着过庭的朔气。
“蹴罢秋千”一个镜头留下了少女如燕般轻快的身影,将那份荡秋千的愉悦天真烂漫流香了千年。“起来慵懒纤纤手”的细节刻画了那慵懒可人的娇憨。“露浓花瘦”薄汗湿轻衣,以静写动以花喻人将她的娇美衬托得淋漓尽致。下片“金钗溜”的“溜”字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了少女急忙回避客人的娇羞,“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则将她羞怯的大胆、清纯的妩媚永远流传。(《点绛唇》)
萧萧的寒日爬上锁窗,染上了词人的百无聊赖与孤寂。“喜”“宜”二字给酒阑梦醒之时的熏香更染清冷孤寂。“莫负东篱菊蕊黄”,虽无心闲适仍痛饮樽中美酒,只求换得片刻的沉醉来忘记现实。(《鹧鸪天》)
千年之后,人们依然能听到那曲调中的欢乐与忧伤起伏成不老的传说……
多情才子柳永
潇潇,淅淅,澌澌,沥沥……雨是多情人的季节,听雨落在纤细的柳叶上,宛若晶莹的泪,滴滴流入你的心中,吟笔哀弦与雨听!
“寒蝉”“长亭”“雨”无处不凄凉,无处不伤怀,恋人将要远走,兰舟催发,帐饮怎不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于无声中见真情,。“千里”“烟波”,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暮霭沉沉楚天阔”更显离情之深之远。酒醒于“杨柳岸、晓风残月”以虚景写真情,何等凄凉。“经年”与“今宵”相对,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几多伤感“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听,潇潇,淅淅,澌澌,沥沥……雨,幽幽浅吟着花间凄婉优柔的离愁。
豪放旷达苏轼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再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同样的情形,多份旷达的心境,即是不同的境界。
把“明月几时有”向青天问之,气势恢宏豪放,将豪放派词人的气势展露得淋漓尽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写词人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其旷达显而易见。(《水调歌头》)
又一个中秋,又一次月圆人不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合上书卷,心头再次萦绕宋词之韵,精巧宫丽的、凄婉优柔的、抑或豪放旷达的……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梦想国学网 www.mincoder.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