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

时间:2025-09-16 11:25:44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1

读完这篇大名鼎鼎的《人间失格》,我好奇的是为什么它会那么火,当真是因为代入感强吗?

于我而言,这字里行间满溢着孤独、绝望、颓废的情绪,可能跟某时的心境对得上号,但我觉得人生仍可期许,健健康康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对于书里的主人公,对人的排斥感简直可以说是深入骨髓里的,社交对于他而言无趣又煎熬。即使说童年的一些遭遇导致他半生阴郁难抑,但他却不自我救赎,任凭自己被敏感抑郁的内心吞噬,一直活在黑暗里,就算是后来如光芒般纯净的良子也只是暂时抚慰了他,并没有拯救他,更何况后来发生的良子被玷污一事,令他原本蛰伏的阴郁更甚。

其实,从一开始他就放弃了自己。不是世间种种不堪的错,错的还是他屈服于自己那颗聪慧敏感又抑郁的内心,所以才在与人交往中加以掩饰真实的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一步步坠入他心中的地狱深渊。

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句话背后的痛苦,也许只有太宰治自己知道,这篇小说就是他一个人处在阿鼻地狱的心理独白。

真的是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

好在,他已经解脱了。

《人间失格》读后感2

生而为人,对不起。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邂逅的。《人间失格》译为“失去作为人的资格”——太宰治,这个谜一般的,如清风般的男人。在对人生与存在价值这两个观念上的理解,无疑是透彻的、洒脱的。《人间失格》,因为一份细腻与温柔,而成就,一本书,一个人。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于1948年发表的中长篇小说,全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所以,这也算是太宰治的一部半自传吧。

他就像是小说的主人公叶藏,软弱、逃避、退让、妥协,一生“充满可耻”。但似乎,在这黑暗与人性并存的时代,他懂得比别人多些,想的比别人少些。他是孤独的,不能诉说;他是隐忍的,不能表露;他是理智的,不能感性。一切的一切,造就了他的麻木,豁达,置生死于不顾。

他谈论过——“那张照片上的男孩,表面上是在笑着,那种笑说不上可爱,甚至有些丑陋,那是不同于周围人的诡异的笑。”或许,在太宰治看来,多余的情感,只会增加负担,就像那抹笑,只会显得其丑陋。孤独,是注定的。

虽然我的人生,阅历,经历远不如太宰治,但学习与生活上的不顺与失败似乎从未因为时间过短而迟来。在我最颓废的那一段时间,我遇到了我的挚爱——《人间失格》。

这本引起自杀潮的绝望之书,在我最迷惘的时候来到了我的世界,那段时间,每当我翻阅、融入到这本书中时,我总会被叶藏的思绪所感染,只敢翻看几页,就匆忙放下,因为它如此绝望,而太宰治先生的文笔又如此阴狠,如此简单直白,却如此震撼,一刀一刀足以让软弱的人完全崩溃。

后来的后来,我并没有如叶藏一般,孤独怯弱的走向末路,没有沦丧在绝望的深渊。就像我清楚那柔软的云——能感受到更多的美的同时,也被痛苦所伤。那是叶藏,是孤独的太宰治,而绝不是我,因为,我还有执念,还有欲望。

太宰治给我的感觉太过干净,他是无,是风,是一切干净与透彻,就连离开,也是那么的匆忙,就像他未完成的遗作《Goodbye》,他的一生,温柔得绝望,温柔得痛苦,连再见,都未曾来得及说。

在那痛苦的年代,他或许有过执念和欲望,但在惶恐与痛苦的消磨中,他的笔下,属于昭和时代的叶藏、沉迷酒精的那些痛苦而滑稽的人生,终究是逝去了。《人间失格》写的是他的难过,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自己。读后感·曾有许多文学泰斗愤怒的批评这本书——“令人不愉快的”、“极端绝望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悲伤到“令人不快”的书。

但是,“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这样温柔的太宰治先生;一生都在不断被划下伤痕,却从未选择攻击别人,而是选择自毁的太宰治先生,舍弃了执念与作为人的资格,只留下温柔,温柔的向世人诉说——在你们绝望痛苦时,我希望你们看看叶藏吧,我无能为力,可我希望不要人人如我,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一直在想,在那一字一句的阅读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个痛苦却温柔的太宰治,坐在桌前,写下了《人间失格》,写下了他一生的夙愿。绝望的背后,是无尽的温柔。那一瞬,我与他有一个灵魂的交流。我一直在想,若是太宰治未死,或许写下的,不过是一句——生而为人,不过一生。

以毁灭自身生命为夙愿的太宰治,一生追寻虚无和破灭。他是“无”,是“风”,是“空,”他讨好、恐惧,害怕被抛弃——于是他抛弃了世界。

人间失格——生而为人,对不起。

《人间失格》读后感3

1948年,太宰治写下《人间失格》后便跳河自杀,《人间失格》无疑成为天鹅之作。作为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大庭叶藏是太宰治人生轨迹的复刻。大庭叶藏近乎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边缘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与女友相携自杀自己虽然幸存却因为女友遇难而获教唆自杀罪而锒铛入狱;他思想反动,参加非法的右翼社团;他终于静下心与一个女子相爱并结为夫妻,却因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他选择吸毒,不时寻找短见。后来,大庭叶藏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抛弃了整个世界,然而却也可怜地被世界抛弃。

不同于川端康成的传统日式写作,或是村上春树式的脱亚派写作,太宰治的颓废无赖派在日本文坛上一枝独秀。

太宰治塑造的大庭叶藏,显示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骄傲和懦弱同时存在的典型日式矛盾性,即拒绝一切妥协,然而却对现实无力也无心调和,这是对大庭叶藏或者说是对太宰治的颓废最合理的描写。纵观太宰治一生的经历,对比《人间失格》中大庭叶藏,两人就像是实像和镜像一般,不谋而合。太宰治短暂的一生中,有五次携不同情人自杀的经历(除最后一次外,其余四次均获救,而他的情人无一逃脱厄运),这样的特别经历,即使是在战后日本作家频繁自杀的怪圈下(如川断康成,三岛由纪夫等著名作家),也是十分罕见的。

一个作家的写作常受到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参照太宰治的经历以及日本战后作家群风格纷繁复杂的现象,可见太宰治的写作与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太宰治生于明治42年,卒于昭和23年,日本经历着对外殖民受挫、战争失败被迫投向美国、封建传统社会被迫向现代化转变、武士道忠诚遭到质疑等种种创伤。人们开始对那个年代彷徨、迷茫,而敏感、犀利的太宰治迅速感受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在他身上得到催化,造就了他的颓废。一方面,他骄傲地认为“即使悲哀会因此尾随而至,也无所谓,一辈子只要有过一次狂暴的欢乐就够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又只敢向上天控诉:“不抵抗,何罪之有?”

这种矛盾,造成对太宰治,或者严格说是他笔下的大庭叶藏的评价在学术界争论颇大,痴迷者有之,围攻者更是不在少数,客观来说,即使他生前死后一直处于毁誉参半的境况,但对他的评价,还是依然需要按照某个日本作家所说的“无论是肯定 ……此处隐藏6851个字……用语之凝练似有一种诗意的美感,让我们一起在这样一个凄美的题目中领悟“人间炼狱”的真相。

作者太宰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主人公叶藏从小因为胆小懦弱而去搞笑,取悦他人,越长大越逃避这个世界,沦落为终日饮酒作乐、放浪形骸的人,最终只能毁灭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地方在于我们都身处一个不是周遭所有事物都令我们满意的世界,每个人对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一些脆弱敏感的不懂得怎样与这个世界相处的人,遇到自己不喜欢却推脱不了的事物,就采取逃避的方式,从而变成了一个虚伪的戴着面具生活的人。

很喜欢书里关于主人公的父亲要出发去东京之前问孩子们想要什么礼物的描写:父亲问他是不是还是买书?但是建议他买玩具,哥哥却说还是买书更好之类的,父亲看他不说话有些失落地合上了记礼物的笔记本,甚至连书也没有记录。其实他幼小敏感的心早就开始挣扎,怕父亲失望,他思忖了许久,半夜悄悄走到客厅桌旁,翻开父亲的笔记本,用自己稚嫩的笔触写下“狮子”,因为他认为父亲是希望他选“狮子”这个礼物的,结果父亲知道后误认为儿子就是想要“狮子”,因为问他的时候不说,之后又自己一板一眼地写下来了,于是父亲在玩具铺里笑了半天。看到此情此景的描写时,我也被逗笑了,觉得这个小孩和自己很像,很逗,但是他何尝不是小心翼翼地过着他的童年时光。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至少我自己从小也这样,怕身边的人失望而不断地用迎合他人的言行和动作去讨好他们。

作者紧接着解释了这一原因,主人公年幼时受到过家中佣人的侵犯,使他对这个周围的人失去信任。“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失偏颇,但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无功,与其如此,不如缄口不言地承受下来,我想,除了继续以滑稽的言行处世外,我别无选择。”这是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使受了委屈或是不公平的待遇,主人公也不愿意解释。我的理解是一直保持沉默的人,习惯选择了沉默,到最后不敢为自己发出声音,这些所谓的诉苦在主人公的眼中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做法。但我不并不赞同这样一种逃避世事的态度,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主动权可言,我认为这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我们或多或少都被这个世界改变着,有些改变是我们主动的,有些改变是被迫的,我们将此归因于社会压力。然而主人公自小就对这个世界开启了屏蔽模式,身边人施与他的善意,他认为是伪善,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好意会让他极度不安——大概是从未走出幼年时心里留下的阴影吧,所以我们无法对他的奇怪举动给予评判。但是在逐渐清楚自己所存在问题的过程中,主人公并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一直深陷于伪装而迷失了自我,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吧。

合上书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想要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对自己有一个交代,也想告诉迷途中的人一定要学会别在意别人的想法。你坚持做自己别人会心里暗暗佩服你,如果你因为别人说什么就改变自己,别人会在心里默默鄙夷你,制定自己世界的规则让别人来遵守,你越迎合别人,别人反而越看不起你。不要变成小说里的主人公,胆小懦弱,怕身边的人失望就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真实的自己。

《人间失格》读后感10

决定看这本书,并没有马上打开手机去网上找,而是去买了实体书后再看的,看完这本书,花了大半个寒假,不算长但也绝对不短。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人间失格”意为“丧失为人的资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又是无尽的悲哀,这句话似乎就给主人公叶藏的一生定下了基调。叶藏的一生,短暂而又漫长,虚假而又真实,这是大庭叶藏的一生,亦是作者太宰治的一生。

这本书是太宰治生平最后一部作品,作者的一生,如同主角叶藏一样,整日沉迷于酒精、艺妓、麻醉剂以及自杀的冲动之下,但他写的文章却直逼人的内心,逼迫人们去看清现实,所以他在三十九岁的时候选择了自杀。对于他的评价,说他因为不愿面对现实也好,说他懦弱也罢,但是他的作品,他的才能,的确是让人无法批判的。

而书的主人公叶藏,小时候挂着失真的笑讨好所有人,青年时期逃避社会,最后寻找救赎到救赎幻灭。童年时期的叶藏隐藏自己的内心,在家庭里讨好自己的父亲与兄弟,用自己滑稽的抄完愉悦所有人。他的一个同学开玩笑说他以后会成为画家,会被很多女人喜欢。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强大,预言一点没差,青年的他为了逃避社会竟与有妇之夫相约跳河自杀,结果妇人死了,他却差点落得牢狱之灾。

整本书里,酒和女人是主线,叶藏用这两种方式麻痹自己,从中获得慰藉,他用父兄给的钱去喝酒、去嫖、去赌,以此获得快乐,后来没钱了,就画低俗不入流的漫画挣钱。在这期间,他还引诱了房东的女儿和女大学生,最开始,我是很厌恶他的手段与伎俩的,只是后来,我似乎懂了,这是他伪装自己的方式,让别人看不透自己的方式。

后来,他遇上了善良的良子,其实我不太懂,他到底有没有爱过良子,我甚至觉得他是为了救赎自己而娶良子的。娶了良子后,他也过了一段平静祥和的日子,只是后来,良子因为信赖而被人侵犯了。他不恨良子,他恨的是人的信赖知心总会因为过于信赖别人而遭到玷污。

某天,他发现良子在吃药,他不怪良子,但良子却变得小心翼翼,以至于感情的破裂,所以啊,叶藏最后又只有一个人在这世上活着。后来的叶藏回到乡下,被一个女佣照顾,却也被欺负,以此终老。

“三张照片,三篇手札”,故事不长,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抗拒粗鄙的乐观主义。”叶藏于安乐时创作绝望之诗,于不如意时写出生之喜悦,直率的可爱,却又冷漠的可怕。其实,叶藏的心中也曾有过温柔与爱,不然,在文末,曾经的京桥酒吧老板娘怎会说“我们所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即使是喝酒……也是一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呐。”我并不曾见过老板娘口中的阿叶,却也愿意去相信他是存在的。因为存在即合理,即有意义,不论是叶藏还是阿叶,都是这世上所真真存在的。

书中说的“怪哉,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两人”道出了人性的变化。叶藏寻找做人的方式,但最终走向寂灭,如今之人又如何不是这样,大家都在寻求一种活着的方式,以求安慰。

这种似于阴暗型的小说,抑或是过于现实的小说,人们一般是不愿意去着眼的,人莫不过是理想主义者,都愿意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都希望现世美好。我一直很喜欢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生活,那种什么也不去争的生活,淡如水,却又处处透露出快乐安逸的气息,有人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他以自己的生活围了一座城,如此生活,如此人生。

如今的人们都向往这样的生活,平平淡淡的,我一直很庆幸,我生活在一座不大的城市,这里的人不用整天忙碌,我等个公交车的时间也能同旁边的老奶奶聊聊天,这样的生活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无追求,但与我而言,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叶藏的生活里没有人情冷暖,有的只是各自的利益,所以他那样一个好孩子最终成为了众人嗤之以鼻的,这一篇记述,写尽了人情冷暖,曾世炎凉,也道出了人心。

日本文学总给人一种“人间不值得”的感觉,但我们在面对深渊的时候,为何不怀抱温柔,明媚的活着。

生而为人,实为我幸。

《《人间失格》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梦想国学网 www.mincoder.com 版权所有